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丹辉:科学配置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时间:2022-11-03 15:09:07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贯彻好这些重要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促进资源科学配置和节约高效利用。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段时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乌克兰危机、极端异常气候灾害频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国际市场上粮食、能源、矿产品等大宗商品和初级产品供求关系趋紧,价格持续走高,全球通胀加剧。资源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根基,也是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给我国资源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确保供给安全,才能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等资源和原材料,“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发展方式未得到彻底扭转,生产生活中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导致资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长期偏紧,安全保障压力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部署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取得积极成效。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都对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要抓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从理念、技术、政策等方面入手,以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为着力点,综合运用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快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环境污染代价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向上持续发力。一方面,加紧战略性矿产勘探开发,加大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研发创新投入力度,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合作,拓展资源边界,扩大能源、矿产及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坚持倡导全民节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优化技术、产品的能耗标准体系,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

  中国是资源大国,也是人口大国,资源总量大、品类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少,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节约资源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要鼓励企业积极探索资源科学配置的新路径新模式。用好数字技术,精准识别制约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难点堵点,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引领重大低碳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应用实现新突破,促进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能耗监测和低碳管理。我们要筑牢安全底线,守住14亿多中国人民的资源“饭碗”,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绿色的资源保障。(作者:杨丹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