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国门下,感受民族团结的时代力量
暑假期间,与蒙古国扎门乌德市隔界相望的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国门景区游人如织。
刚高考完的河南考生沈辰便是其中游客之一。报考师范类院校的他,因课本知识照进现实而深有感触:“来到这座边境城市我才懂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可观可感的。作为一名青年人,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步入大学校园,我要好好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几天,这里成了亲子研学的热门之选。家长们带着孩子站在界碑前,指着“中国”二字轻声讲述:“这不仅是一块石头,更是各族人民共同守护的家园印记。”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已悄然在心田扎根。
国门景区的建筑本身就是鲜活的“教材”。入口处“门”字造型与其身后的引景门浑然一体,两组建筑共13道门,正对应全国首批开放的13个沿边陆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便是其中之一,在国家对外开放中处于特殊地位。继续前行,2007年建成的第三代国门尤为醒目——这座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的建筑,主体分四层,在国人心中,它不仅是边境线上的标志性景观,更象征着国家主权、尊严与实力。望着雄伟的国门,游客能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体会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国门之下,一条铁路串联起更广阔的世界,也串联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忆。这是连接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的“欧亚大陆桥”,其1520毫米的轨距与我国1435毫米准轨相差85毫米,成为跨境交通融合的独特见证。
步入国门展厅,“丝路二连北疆国门”展览让这份共鸣有了更系统的承载。展览分“历史回眸、交通变迁、优势二连、三区联动、丝路经济、同心筑梦”6个单元,既展现了二连浩特市悠久的人文历史、日新月异的变迁与独特资源,也讲述了当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目标,持续加力,办好两件大事、推进落实“五大任务”的担当作为,更勾勒出各民族人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生动图景。
这样的教育与传承,离不开系统的规划与推广。二连浩特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斯日古楞介绍,当地正推进2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处边境模范长廊、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提质增效,打造出伊林驿站“交往交流交融史”、国门展厅“向北开放桥头堡”、边民互市“兴边富民”等特色品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党的好政策。
就在前不久,二连浩特市还将这些“共同体”故事带到了首都。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启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果汇报展”系列活动,通过成果展、非遗展演、特产展、乌兰牧骑演出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当地在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的成果,更搭建起京蒙交流合作的桥梁,为深化区域协作、凝聚发展合力写下注脚。
当夕阳为界碑镀上金边,游客踏上归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已随着他们的脚步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记者 巴依斯古楞、张璐)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