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栽梧桐引凤来 村排赋能谱新篇——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草原村排”打造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地处蒙陕宁三省交界处。自1968年起,南京知青将排球运动的火种播撒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并与当地牧民共同创建了首支女子排球队,由此孕育了深厚的“排球基因”。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全民健身、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紧扣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以及鄂尔多斯市“打造现代能源体育名城”的目标,立足蒙陕宁三省区交汇的区位优势,深挖“排球基因”与草原文化资源,创新探索“体育+”模式。通过“草原村排”品牌建设,以“小排球”撬动“大经济”,实现了群众体育、文化旅游、招商引资的深度融合,为营商服务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鄂前旗方案”。
一、锚定国家战略,擦亮特色品牌
(一)打造文体融合新IP,搭建“体育+”招商平台。以《全民健身计划》《“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为指引,将“草原村排”纳入旗域经济重点工程,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依托群众基础深厚的乡村排球运动,构建了“体育搭台、文旅唱戏、商业助力、合作共赢”的招商新范式。通过举办“草原村排”系列赛事,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体IP。在赛事策划过程中,注重引入商业元素,整合地方资源,搭建起多元参与、多方共赢的合作平台,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二)优化赛事运营机制,促进品牌价值转化。结合内蒙古“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通过赛事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吸引陕、宁等周边省份企业投资,推动形成“赛事经济圈”。在赛事组织方面,构建“旗—镇—村”三级联动的赛事运营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制定全年赛事计划,涵盖气排球、超级联赛、青少年友谊赛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赛事,实现“四季皆赛、场场有主题”。同时,通过引入专业策划团队、邀请知名运动员助阵、策划明星赛事解说等方式,提升赛事的专业度和观赏性,增强品牌影响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赛事赞助和商业合作。
(三)创新宣传推广策略,增强品牌曝光与招商吸引力。将非遗展示、北疆文化体验融入赛事,打造“排球+那达慕”“排球+红色研学”等特色场景,彰显民族团结与边疆文化魅力。构建“官方号引领、自媒体引流”的传播机制,充分利用中央、自治区、市级主流媒体资源,打造从地方到全国的立体化传播体系。通过央视、新华社、农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平台,结合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对“草原村排”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频次的宣传,大幅提升赛事影响力。同时,借助名人效应和热点事件,如邀请郎平、水木年华等知名人士参与赛事,进一步吸引公众关注,有效增强品牌招商吸引力。
(四)深化文旅体融合,构建消费新场景。联动“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城市影响力,精心策划“跟着村排去旅行”系列活动,带动农畜产品展销、民宿经济等关联产业,推出“来前旗一趟”“非遗展示”“北疆文化体验”等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打造集“赛事+旅游+消费”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场景。设置展销区、美食品鉴区、文化展演区等多样化区域,有效带动本地农畜产品及特色商品的销售,显著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形成“赛事引流、文化留人、消费转化”的良性互动循环。同时,通过发放惠民消费券、设立露营地、优化接待服务等措施,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
(五)强化服务保障机制,营造优质营商环境。践行“双碳”目标,采用节能设施、电子票务等方式,获评自治区“绿色赛事示范项目”,在赛事筹备与招商落地过程中,秉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倡导绿色节约理念,注重资源整合与高效运作。完善接待服务体系,全面排查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确保赛事期间各项服务保障落实到位。提升服务品质,建立“旗领导包联企业”机制,建立由鄂托克前旗四大班子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赛事期间提供“一站式”招商服务,统筹推进赛事组织、安全维稳、产业推广等工作,企业落地审批时限压缩60%,为投资者打造可信赖、可持续、可发展的合作环境。
二、小排球撬动大经济,西部小旗县闯出新路子
(一)品牌跃升,从地方走向全国。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三大球”精品案例,全网曝光超30亿次,获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并荣登新华社《影像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体育辉煌》专题,品牌影响力由地方辐射至全国。全年系列赛事场次逾400场,吸引201支队伍、近万人参赛,观赛人数最高峰值达2.5万人,郎平、水木年华等名人助阵,推动“草原村排”成为全民健身“现象级”IP。
(二)经济提质,三产融合显成效。借助赛事引流效应,2024年全旗共接待游客155.4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9亿元,同比增长14.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2%,实现“体育富民”。通过“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非遗、农特产品、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涵盖智慧牧场、文体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赛事促进消费、消费推动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
(三)民心凝聚,形成强大向心力。随着社会资本对“草原村排”关注度的提升,成功吸引了众多企业积极参与赞助、合作及投资,多家企业表示愿与鄂托克前旗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吸引12家企业签约落地,围绕文旅、体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总投资额达8.6亿元。赛事覆盖全旗10万人口,同时全国各地汉、蒙、回等多民族共同参与,成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窗口。
(四)服务提升,优化地方营商环境。赛事期间,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凭借高效有序的组织协调和优质周到的服务保障,充分展现了其优良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及社会环境,有效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组织的各项赛事规范严谨、服务细致入微、合作机制透明清晰,得到参与企业和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然成为兴业投资的首选之地。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鄂前旗密码”
(一)以群众基础为根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招商平台。党建引领,群众首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传承南京知青“排球精神”,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从农牧民自发组织排球赛事,到政府引导其逐步发展成为品牌IP,形成“党员带头、群众主力、企业助力”的共建模式。这一宝贵经验启示我们在招商工作中,应着力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打造兼具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平台,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招商生态体系。
(二)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提升地方品牌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草原村排”的品牌价值是其招商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系统策划、持续运营和精准传播,该赛事已从地方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这启示我们在招商过程中应注重品牌塑造,以群众性体育IP为抓手,对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国家政策,小切口服务国家大战略,实现“一地一品”差异化发展。
(三)以文体融合为路径,构建多元发展格局。“草原村排”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文化展示、旅游推广、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文体融合,实现“赛事引流、文化留人、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更多机遇。这启示我们在招商过程中,探索“赛事+招商+服务”闭环模式,创新机制激活小旗县发展内生动力,整合体育、文化、旅游、农业等资源,提升招商项目的附加值,为地区破解资源制约、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实践样本。
(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推动招商项目落地见效。“草原村排”在赛事组织中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了赛事运营与招商合作的协同发展。这启示我们在招商工作中,应重视机制创新,积极推动政企合作、市场化运作及社会组织参与,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的招商推进机制,为招商项目的顺利落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
(五)秉持绿色节约理念,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赛事运营与招商过程中,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始终坚守绿色节约、高效务实的办赛原则,注重资源整合与成本控制,成功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这启示我们在招商工作中,持续深化“草原村排”品牌内涵,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应重视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和效益导向,推动地方经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为招商工作注入可持续发展思维。
“草原村排”不仅是文体融合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下一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将持续深化“草原村排”品牌建设,以群众基础为支撑、以赛事活动为载体、以品牌效应为引领、以健全机制为保障,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开辟一条奋进鄂托克前旗“四区建设”提档升级的招商引资新路径,为内蒙古落实“五大任务”、鄂尔多斯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更多体育力量!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