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尽其用丨为黑土地盖被子,小秸秆守护“大粮仓”
眼下,在吉林省的一些产粮大县,田野里玉米秸秆正盖在地上,泛着金黄。种粮大户们正检修免耕播种机,调试秸秆归行机,为即将开始的播种做准备。
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梨树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农田里厚厚的一层秸秆像是给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这是保护性耕作方式,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当地的种粮大户张文镝说。
吉林是我国玉米主产区,每年产生大量秸秆。过去,当地农民为图省事,习惯将玉米秸秆就地焚烧,多年来,黑土地面临风蚀、水蚀和有机质含量下降的问题。
为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东北正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在当地农技部门指导下,张文镝购买了免耕播种机,实施秸秆覆盖还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化肥用量少了,玉米抗旱、抗倒伏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产量越来越稳。”他说,经过多年研究技术应用,秸秆还田对黑土地的保护效果越来越明显。
依托种粮大户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梨树县基本实现了保护性耕作适宜地块全覆盖;在推进秸秆还田过程中,当地政府还鼓励农民将秸秆和牲畜粪污进行堆沤发酵还田,充分利用秸秆资源。
不久前,梨树县宏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养猪场发酵好的粪肥运到周边各个村屯的农田里。“有了粪肥,一公顷地少用500斤化肥,玉米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合作社负责人徐洪说,把秸秆和粪污资源利用起来,能有效增加土壤肥力。
近年来,吉林省深入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推广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推进保护性耕作、秸秆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应用,通过秸秆肥料化利用,保护黑土地。
据了解,目前,吉林通过深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五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左右。(记者薛钦峰)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