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通语“遇见”AI 打破语言学习“次元壁”
自2022年8月,通辽市启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以来,全市9个旗县(市、区)的499所学校、幼儿园,3042个班级、10539名教师、78852名学生,共同踏上了一段科技赋能教育的旅程。
如今,时过两年,这一项目的应用成效逐步显现。它不仅为通辽市推行国家统编教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更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智慧课堂落地 助力教学提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周三上午11时15分,通辽市蒙古族学校的机房内传出清脆的朗读声。该校8年级5班的学生们端坐在电脑前,跟着“AI老师”做训读练习。学生邵英轩点击回放后,被自己的声音逗乐。“红色表示读错了、灰色是漏读了。我这次读错了四个字,得了98分,成绩比上次好。”他兴奋地展示着屏幕上的评分系统。
这位“住”在电脑里的“AI老师”,通过智能语音识别和即时反馈功能,已经成为学生们学习国通语的“良师益友”。在这样互动式的学习环境中,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听回放、再跟读,学习国通语的兴趣越来越高了。
智能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教学支持。学生们做完训读练习没一会儿,班级语文教师包道日娜的电脑终端就同步显示出了全班同学训读练习的详细数据分析。“通过测评报告上的数据,能够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包道日娜一边查看数据一边说,“当发现他们有不会读、高频出错的字或掌握不好的朗读技巧时,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在通辽市,智慧教育的春风不仅吹进中小学课堂,更惠及到了学前教育阶段。科尔沁区第二幼儿园大班教师王佳文正在借助“学前智能助教系统”搜索这一阶段与班级的孩子们共同讨论的话题。
“我们班的孩子们马上就要升小学了。因此,我选了《课间十分钟》这一内容,想让孩子们充分了解感知时间,尝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间十分钟。”在课程准备阶段,王佳文充分利用系统中的丰富资源,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仅用半小时就完成了以《课间十分钟》为话题的课程设计,并通过网页端备课系统高效地完成了教案制作及课件准备。
“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十分钟能做什么事情呀?”“能喝水!能上厕所!能做游戏……”课堂上,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回答,稚嫩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原来我们班的小朋友想做的事情很多呀!那让我们一起看看另一位小朋友在课间十分钟都做了什么事情吧?”只见王佳文在平板电脑上轻点几下,《课间十分钟》的内容就投屏到智慧黑板上,孩子们立刻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小朋友们,假如是你,会先上厕所还是先去上课呢?”王佳文用智能终端的点名功能邀请孩子们发言。被选中的孩子兴奋地站起来,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套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互动性,不仅能教孩子们学习国通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还可以直接点击获取资源,在课堂上与小朋友通过连线、填色、画图等游戏互动,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王佳文介绍。
对于幼儿的改变,家长们的感受是最为真切的。一位家长在接孩子时感慨道:“最让我惊喜的是孩子的变化。他以前不太爱说话,现在回家后给我们讲故事,发音也越来越标准了。这让我们家长感到特别欣慰。”
深化应用推广 赋能教师成长
为全市108所中小学校安装了语文专题教室和国家统编教材备授课系统;为391所幼儿园配备了学前智能助教系统。系统提供优质资源达157957个,并实时更新;全市资源使用率达80097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的扎实推进,为促进各民族师生语言相通、心灵相通搭建了重要平台,也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项目实施以来的点滴变化。
“全市中学的专题课堂是在学校原有的机房设备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升级,安装教师备课系统和学生测评系统,并配备专门的耳机用于口语测评。学生测评系统包含课文同步、口语交际、基础学习、资源拓展四大功能版块。考虑到小学生书写练习需求,小学专题课堂还配备了平板电脑。”作为项目承建商的科大讯飞工作人员介绍。
当传统课堂插上科技的翅膀,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智能化教学环境中,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互动交流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在课堂上,教师们通过操作电脑,将各种生动的教学课件投屏到电子屏幕上进行教学,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脑直接作答。系统自动将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同步反馈至教师端,使课堂教学实现全班学习数据可视化。这种智能化教学模式,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也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硬件是基础,应用才是关键。近年来,通辽市多措并举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应用:一方面举办智慧教育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搭建教师成长平台,通过示范课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持续推动教学模式创新。这些举措不仅挖掘出一批教学能手,更培育出“智能终端+互动教学”的新型课堂范式。
教师素养提升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项目开展以来,通辽市建立起常态化培训机制:按年度开展全市原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依托畅言国通系统开展线上线下专家讲座20多次;依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系统,开展线上学习和定期测试,实现“日常自主学+定期达标测”的闭环提升。
“每次培训都像打开一扇新窗户。”包道日娜深有感触地说,“专家指导既提升了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也深化了我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规律的认识,让我们更有信心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育人工作。”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学应用,从教师培养到课堂“革命”,通辽市已逐步构建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能教育的完整生态链。学前智能助教系统与中小学生语文专题课堂相衔接,教师培训与“AI智慧课堂”相促进,这些成功实践正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通辽经验”。“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科技之‘智’赋能教育之‘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通辽教育力量。”通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赵彦臻 许媛媛 李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