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明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青山未老 红色精神代代传承——红色文化系列报道之五

时间:2023-11-15 08:38:15 来源:内蒙古日报

  1938年8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协同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和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共2300多人挺进大青山,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大青山上的抗日堡垒

  时至今日,土默特左旗的万家沟腹地仍然人迹罕至。这条位于大青山山脉、纵深35公里的深沟里,没有柏油路、没有手机信号。前些年,当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沟里20多个零散村落整体搬迁出去,这里便成了一处自然景观,8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战火硝烟,已经湮灭在青山绿水中。

  土左旗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高鹰对万家沟的地形十分熟悉。从2021年10月起,高鹰和同事们历时半年,用肩扛手拉的方式,完成了万家沟革命遗址保护标志碑的安放工作。包括西梁会议旧址、彭德大烈士牺牲埋葬地等20多处红色遗址都立上了纪念碑。

  高鹰告诉记者,万家沟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之一。1938年冬至1941年间,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部曾将此作为驻地。1941年下半年,司令部迁到武川境内的得胜沟、井儿沟之后,仍有一部分八路军战士继续留在万家沟坚持战斗,直至抗战胜利。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其范围主要在原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中东部地区,北靠大青山,南依蛮汗山,两山之间是肥沃的土默川平原。抗日战争时期,大青山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也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外翼,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日伪军,关系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安全,也关系到整个晋绥抗日战争的发展。

  1938年,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策部署,八路军120师决定派358旅715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大青山支队,由李井泉任支队长兼政委,姚喆任参谋长,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连同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简称总动委会)和由太原成成中学师生组成的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一起挺进绥远敌后,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大青山支队政治部成员王威之子王志民,在古稀之年曾几次徒步寻访万家沟革命遗址,寻访父亲走过的革命足迹。王威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首批建设者之一,1938年,他随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曾任南平川工作队秘书。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绥西成立了武归县政府后,王威曾任县长,并参与了1940年3月的西梁会议。

  王志民告诉记者,自己是家里的幼子,出生于和平年代,他记事的时候,父亲已经是新中国的党员干部,战争时期的经历,父亲很少提起。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志民对父辈的革命经历越来越感兴趣。退休后,他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历史,并写了一本名为《百年》的家史,他告诉记者,自己决定写从父辈出生到现今的自家历史,是要从家庭的细小事情影射百年间的社会变迁,给后人留下前人的记忆。

  随着王志民的讲述,时间回到80多年前的战争时代。1938年,刚刚创建的大青山支队、总动委会和游击第四支队,转战阴山七百里,打击了日伪势力,扩大了八路军抗日的影响,他们首战陶林县城,再克乌兰花镇,使八路军声威大震;蜈蚣坝伏击战,更是把八路军抗日的声威从大青山北麓传到南麓的土默川。

  到1938年12月,大青山支队已经牵制住日伪军,成功开辟了绥中、绥西、绥南三块游击区,完成了北上敌后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任务,把抗日的红旗牢牢地插在了大青山上。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开辟以后,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对敌斗争需要,大青山支队逐渐由步兵转变为骑兵。仅1938年9月到1940年1月,骑兵支队就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120余次,击毙日军千余人、伪军500余人,俘虏伪军500余人。随着军事斗争的有力开展,大青山地区党组织建设、政权建设、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地下斗争、剿匪斗争全面推进,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鼓舞了绥远地区蒙汉各族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

  日寇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先后数十次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围剿。在领导机关和骑兵主力转移、敌我力量悬殊、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始终在大青山地区坚持着英勇卓绝的斗争。到1944年,我军控制的游击根据地总面积已达11万多平方华里,总人口46万,其中比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面积为3万多平方华里,总人口15万。1945年9月2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

  一段历史,波澜壮阔;一种精神,辉映未来。在中国革命史上,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阻挡了日伪军“西进”和“南下”的企图,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的北方门户,并成为我军战略反攻阶段的前进阵地;它开辟了通往苏联和蒙古的国际交通线,对保障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加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民族工作实践,也为抗战胜利后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大青山这片红色土地上,八路军、游击队和根据地各族人民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仅1945年的不完全统计,牺牲在大青山地区的排以上干部就有1000余人,其中较高级别干部有彭德大、刘洪雄、王贤光、王聚德、崔岩、程仲一、宁德青,以及蒙古族干部贾力更、高凤英等人。

  革命先辈用生命谱写了战斗篇章,留给后人丰厚的精神财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的一页,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胜利,也是大青山军民团结奋斗,共御外敌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凯歌。

  如今,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留下的红色基因仍代代相传。土左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副主任郭静告诉记者,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区域土默特左旗,作为内蒙古革命的摇篮,点燃了内蒙古早期革命的星星之火。自2020年起,土左旗“红色基因代代传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干部常受红色文化洗礼,让人民群众沐浴在红色文化海洋,让青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了解到,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是全国百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目前,呼和浩特市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李齐沟郝区政府遗址、得胜沟八路军司令部遗址、井尔沟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为主要节点,形成了红色旅游景区组团发展带,成为自治区展现民族精神、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传承基地。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几年,呼和浩特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宣传红色品牌,力争将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从党的初心和使命中汲取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记者 查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