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名红领巾志愿者暑期点亮博物馆
“这张面额十文的元代纸币‘中统元宝交钞’是已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是马可波罗口中的‘点金术’,也是我们呼和浩特‘车马喧阗’‘南北通衢’的历史见证……”
8月6日,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内,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小讲解员用清脆流利的普通话,向游客们讲述发生在呼和浩特的历史故事,他们自信的讲解让凝固的文物瞬间“活”了起来。
2025年暑假,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团委与教育局联合启动“红领巾讲解员”活动,各小学通过培养不同年级的小讲解员队伍,并让大家在博物馆实地讲解,用这种新方法传承历史文化。通过校内遴选、区级赛训、市级展演的三级选拔,38名优秀红领巾讲解员在暑假走进呼和浩特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院等文化地标,以志愿者身份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用“童言童语”完成30余场志愿讲解服务,累计服务游客万余名。
孩子们的童声回荡在展厅,将尘封的历史化作生动的故事,赢得游客的一致好评。
“小朋友讲得真清楚,普通话特别标准,把内蒙古的历史脉络和民族交融讲得既有趣又有深度,了不起!”郑州游客吴越笑着给讲解员邬佳凝一个大大的赞。
“带孩子们走进场馆,他们触摸历史、讲述历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和语言实践课。”新城区少先队总辅导员白雪说,“我们要把博物馆变成‘大课堂’,让德育教育在这个暑假‘火’起来,在实践中懂得责任,在讲述中进行传承。”
“为了讲好这件‘清代察哈尔蒙古族妇女银镶珊瑚头饰’文物背后的故事,我查了好多资料,觉得自己也是文化传播的小使者了!”小讲解员张玉琳兴奋地分享自己的讲解内容,展示着打卡印章。孩子们每到一个博物馆讲解,就会盖上相应的纪念章。这些印章,就像成长路上的脚印,记录着他们作为呼和浩特小主人和历史文化小传人的每一次进步。
“‘红领巾讲解员’用孩子的视角讲述北疆故事,形成‘讲解+体验+创作’的立体传播模式,让北疆文化传播得更远。”新城区团委副书记李敬说,新城区团委将在青少年中传播好北疆文化内涵,做好北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以“团建”带“队建”,让红领巾讲解员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将课堂延展至广阔的社会场馆。(记者 王利军 实习生 田静怡、白一楠)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