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奋斗者•正青春

【奋斗者·正青春】王静:10年为“星星的孩子”搭建希望之桥

时间:2022-06-05 14:44:25 来源:央广网

  日前,记者走进青海彩虹塔心智障碍儿童服务中心,听80后女青年王静讲述,10年来为150多名儿童孤独症患者搭建重返普通人生希望之桥的故事。

  儿童孤独症患者常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用王静的话来讲,他们有清澈的双眸,却拒绝和他人对视,他们有灵敏的耳朵,却对亲人的呼唤充耳不闻,他们能正常发声,却不愿与人对话交流。

  王静是青海彩虹塔心智障碍儿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也是一位老师。这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一家专门接收心智障碍儿童的非营利性、公益性康复训练机构。

  “大学毕业后刚开始做的早教机构,没想到来的第一个孩子就患有孤独症,心里有些许难过,但更多的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让每个‘星星的孩子’都能有上学的机会,有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于是回到母校学习了特殊教育,学成后就创办了现在的服务中心。”谈及创办服务中心的初衷时,王静这样说道。

  “2012年创办初期,由于资金、场所不稳定,老师也觉得没有什么发展前景,很多老师来这里都是作为过渡期,教师流失率比较高,加上孩子越来越多,教具更新、每日餐食供应、校区租金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而我们又是免费接收孩子,每天一睁开眼睛想到的就是欠了多少钱,真的好多次都想放弃。”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她眼里也泛起了泪花。

  王静说:“但是从2018年开始,教师渐渐地熟悉了这里的环境,与孩子们的感情也愈发浓厚,几乎再也没有骨干教师离开过,甚至还有了新鲜血液涌入,截至目前,我们已在青海省内成立8个校区,共接收150多名患有孤独症的人员,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37岁,提供服务包含小龄心智障碍儿童康复服务和大龄心智障碍人士庇护工场辅助性就业,这里早已成为我的另一个家。”

  王静回忆,机构接收的第一个孩子当时只有3岁,不听指令只会到处乱跑、到处乱扔东西,经过十年多的康复训练、悉心照顾,到现在已经会自己做饭、上街买东西,还能照顾弟弟妹妹,看到他一路的成长与变化,王静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有一次,我的手破皮流了很多血,他到处翻东西,大家都觉得他不乖,最后他翻出来一片创可贴,拿到我面前只说了一句流血了,当时就泪目了,觉得孩子其实什么都懂,再苦再难也值得。”王静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时候,服务中心放了两个月的假,但还要照常支付房租、给老师发工资,真的是没有钱了。再看看我身边30多岁的同龄人,不说有一定的积蓄,就算是想逛个街买个东西也是很平常的事,我真的想直接关了算了,可就在一天晚上,群里家长们自发筹集了两万多元,说是让我无论如何都要给孩子们留住这个温暖的家,老师们也纷纷表态可以拿出自己的积蓄共同渡过难关,看到那么多家长的期待和老师的支持,再想想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很累,但我无路可退’,就算是借钱也要想办法将服务中心继续办下去。”回忆起那些温暖的瞬间,王静满眼都是幸福。

  老师们默默地付出照亮了孩子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点滴的进步与成长让服务中心充满了温馨与爱意,也坚定了王静前行的步伐。

  “我希望小龄孩子能健康成长,同时,会把服务重点转移到大龄孩子,来这里的每个孩子终极目标都是未来能够融入社会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咱们大龄的孩子能在庇护工场学会半成品档案盒、办公用品、插花、纸盒、led灯等简单制作,不光是父母,我们老师都会为孩子感到骄傲。”谈到“彩虹塔”今后的发展,王静眼里闪烁出光芒。

  王静告诉记者,目前服务中心运营以残联、妇联等政府单位的财政拨款为主,社会上一些爱心企业人士捐助为辅,希望未来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单位、组织愿意接收孩子们的产品,能有更多的订单,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能进行“自我造血”,保障服务中心的继续运营,帮助更多的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现在平均每年接收十几名孩子,4名左右的孩子能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成为传递爱的天使,给特殊群体多一些理解、尊重和帮助,让他们打开心扉,一起去看这个缤纷的世界。”王静说。(记者樊永涛 通讯员谈梦婷)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