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点

“党建+金融”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时间:2023-10-26 10:57:30 来源:财会信报

  本报记者杨世平 通讯员焦鹏举 作为扎根本土、服务地方的金融主力军,阳泉农商银行始终牢牢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坚守支农支小战略定位,不断加大信贷投放、推进乡村振兴、履行社会责任,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和金融人才力量,持续为“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蓄势赋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更好融入山城社会经济发展。

  “党建联盟”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力”

  阳泉农商银行党委牢固树立“抓党建强业务,抓业务促党建”的宗旨理念,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形成强大的组织推动力。

  抓好顶层设计。阳泉农商银行党委牢固树立“抓党建强业务,抓业务促党建”的宗旨理念,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根本政治属性,配合郊区政府制定《阳泉市郊区金融普惠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先后与区财政局、税务局、义井镇大阳泉村政府、小河村政府等28个党组织签订党建联建共建协议书,通过党委协作、支部共建等形式,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与矿区、义井镇、河底镇等政府共同召开6场“金融普惠·助力乡村振兴”政银村共谋发展联席会,现场签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银共谋合作意向书》,找准农户信贷需求痛点,精准投放农户贷款。

  创新服务方式。阳泉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地缘、人员优势,紧跟普惠金融政策的步伐,深化“党建+金融助理”模式,积极开展“金融助理”选派工作,并把“金融助理”的相关信息放置在村委会的显著位置,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黏度。该行选派96名金融助理每周下沉一线,全力做好联建共建的联络员、金融知识的普及员、三农发展的服务员、金融业务的推广员、政策落实的勤务员,为群众提供多种金融咨询、政策宣讲、存贷款等便民服务。

  多元融合为乡村振兴浇灌金融活水

  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阳泉农商银行坚持不懈把服务“三农”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举全行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破难题、解企忧、惠民生,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服务的源源“活水”加强“示范村”建设。积极响应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强化银村共建。一方面,深入开展“整村授信”模式,通过对全辖乡镇进行拉网式、全覆盖走访,形成整村授信走访台账,生成整村授信白名单。对完成整村授信工作的村,按照“先大水漫灌、再精耕细作”的原则,借助线上产品和线上流程,通过“无感授信”模式,开展“乡村振兴授信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提升信息准确度和农户用信率,巩固整村授信成果。另一方面,立足辖内牲畜养殖、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及乡村龙头支柱产业,通过“四张清单”营销对接、客户经理大走访等模式途径,不断加强与个体工商户、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返乡创业青年、村“两委”致富带头人的沟通对接,开展线上线下全面对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落实落细落地,用心把乡村振兴这台大戏唱出气势、唱出彩头。截至目前,阳泉农商银行乡村振兴贷款余额 89.18 亿元,惠及小微企业及农户共6060户。

  “红色堡垒”为乡村振兴绘就“生动画卷”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阵地一方文化。阳泉农商银行全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一体推进,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阳泉农商银行始终坚持“客户在哪里,党建共建就延伸到哪里”理念,积极组建分管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员工参与的突击队、先锋队等走访团队,严格按照支部书记“头雁引领”、支部之间PK、党员结对帮扶的工作模式,主动融入政府、融入企业、融入社区、融入农村,实现银政、银企和银村的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综合考虑农民外出务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利用晚间时间,积极组织先锋队进村庄、进社区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金融夜校”等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切身相关的政策,宣传推广农商银行金融服务和信贷产品。截至目前,阳泉农商银行金融助理组织百人以上大型宣讲金融知识5场,参加村上组织各项活动近100次,开展驻村服务达1800余次,走访对接农户5900户,协助办理金融业务5600人次、实现农户授信户数1343户、授信金额1.8亿元,切实把优质的金融产品带给农户,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