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深联动”天津城职服务“双馆一会”,央视定格校企协同高光时刻
近日,一则央视新闻报道让天津城市职业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师生们倍感振奋。23级学生高欣在深圳科技馆实习期间,其专业、生动的讲解服务画面被央视镜头捕捉并播出。
智耀双馆·央视鉴校企共育
此次登上央视镜头,源于天津城市职业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与中青旅博汇的深度协同育人实践。今年4月,包括高欣在内的32名会展专业优秀学生分别赴中国科学技术馆和深圳科学技术馆开展为期6个月的岗位实习。作为其中的佼佼者,高欣将课堂上学到的会展策划、会展服务等专业知识融入日常讲解,用扎实的积累、亲切的风格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赢得认可,成为央视报道中的一抹亮色。
点亮星岗·汇聚学子榜样
在科技馆的广阔舞台上,学生均展现出各自的才华。除高欣外,马凯璐、刘怡睿等同学因出色的服务表现分别荣获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岗位能手”和深圳科学技术馆的“岗位之星”称号;刘美丽、刘畅灏、易生澎等多位同学也因其优异表现被深圳科技馆视频号专题报道。他们或在科技展项讲解上独具特色,或在团队协作中展现领导力,或创新设计互动体验赢得观众好评,共同构成了实习团队的亮丽风景线。
津彩同行·上合砺炼成长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即将在津召开,是天津发展进程中的一件盛事。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各区要将服务峰会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人人关心峰会、支持峰会、服务峰会的生动局面。营造良好氛围,把握好峰会宣传主题主线,有声有色讲好上合故事、中国故事、天津故事,充分彰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气度,更好展现天津参与其中、服务其中的作为和风采。
天津城职会展专业亦是积极投入到上合峰会筹备会中,学院从形象礼仪、双语表达、应急处理、抗压测试等维度对报名学生进行了三轮严选,最终脱颖而出了十余名学生怀揣热忱与责任,进驻前期各筹备会场开展志愿服务。企业导师的系统培训、精准岗位匹配、实战演练淬炼,使学生在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责任担当及全球视野等维度均实现了质的跃升。
校企护航·双馆一会砺锋芒
本次实习采用“校企双导师制”。中青旅博汇与上合峰会合作企业导师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开展“科技主题讲解技巧”“突发情况应对”等专题培训;学校导师则通过线上指导、实地走访,将《会展策划》《会展现场管理》等课程内容与岗位实践无缝衔接。在双导师的联合培养下,实习学生们已快速成长,其“学习能力强,服务意识突出”的表现获得了科技馆的高度评价。
从课堂的方寸讲台到双馆的国际舞台,从理论的浩瀚书海到上合峰会实践的广阔天地,同学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弧线,正是天津城职“产教融合、实践赋能”人才培养范式最鲜活的注脚。
未来,学校将继续携手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与社会组织,把城市当作课堂、把产业化作教材,让更多学子在真实场景中淬炼本领、在协同创新中拓宽视野,最终在世界的聚光灯下、在时代的浪潮之巅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学生说
深圳科学技术馆-高欣:
在深圳科技馆做展厅辅导员,我用通俗语言把电磁感应、量子通信等原理变成“手摇发电”“银行加密”等可触体验,也负责维护秩序、处理突发状况、带亲子工作坊等事项。一位老人在我的引导下,看完量子通信视频后感叹“原来量子离生活这么近”,让我懂得:科技会展就是拆掉专业墙,让所有人亲手摸到科技温度。
这段经历让我把每场讲解都视为微型会展——先洞察受众,再用细节把他们“拉进”内容;未来,我将夯实策划与落地能力,成为既懂创意又懂服务的“懂内容、懂受众”的会展人,让活动持续连接人与信息、人与价值。
北京科学技术馆—刘怡睿
在中国科技馆实习,我最大的收获是“沟通、突破、协作”。在宇宙漫游岗体验项目中,我针对不同层次观众,个性化的将复杂体验规则翻译成老少皆宜的“大白话”,换来观众的认可与感谢;
学习高压放电项目则是一次自我突破的历程。曾被高压放电的巨响吓得手心冒汗的我,如今能从容演示并讲清原理,从胆怯变得勇敢自信。
实习期间同事间的无私分享,也让我深刻感受团队的力量。
这段经历点燃我对科普的热情,未来我将用好口才、勇气与合作精神,持续做更有温度的会展人。
上合峰会—刘楠:
第一次踏入会展项目组时,我总以为“完美”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直到参与的第一场行业峰会落幕,复盘会上密密麻麻列了37条改进项——从注意展区的领导动线,到和每一家企业深入沟通展位信息,甚至连的展品摆放角度都被拎出来讨论。那时候盯着清单会偷偷焦虑,觉得自己像个没考好的学生,连最简单的“答卷”都写不周全。
真正的挑战在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的升级,我负责物料却临场缺10份桌签,打印机又罢工。前辈翻出备用打印社,踩着点开印补齐。那一刻我明白:会展不是按图索骥,而是把“可能出错”变成“必定搞定”。
我熬过通宵改12版点位图,最终回到初稿;也见过凌晨四点的桁架和工人哼的小调。累,但参展商一句感谢、观众一条打卡动态,就把疲惫炸成气泡水。
老师见我自我怀疑,一句“优秀会展人都从问题堆里爬出来”点醒我:成长路上有人托底。
如今我学会拥抱“不完美”:继续精研物料与应急,把用户视角刻进肌肉。舞台虽临时,记忆可长久——我已准备好带着方案、雨中的展品和观众眼里的光,成长为真正“搭台唱戏”的人。(张素霞、王娜)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