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智能农机显身手 铁牛耕耘织锦绣

时间:2025-07-03 11:08:37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三分种,七分管。眼下,呼伦贝尔农垦格尼河农牧场有限公司的万亩良田进入夏管期,工人们驾驶着中耕除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为农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夏季是粮食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夏季管理对于粮食丰收十分重要‌。中耕除草机是一种集机械和液压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设备,能够大大提高除草的效率,还减少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我们今年引进了6台中耕除草机,每台车一天能作业300亩。它不仅能清除田间杂草,还能够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透气性,有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该公司农机服务中心主任顾建飞介绍。

  “农机+农艺”解锁夏管新模式。今年,该公司在近4万亩大豆种植中应用了垄上三行和垄上双行种植技术。行距标准化设计和垄高保持相对稳定的区间能更好地适用机械化耕作,解决了传统大豆种植中机械通过性差、作业精度低等痛点,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今年,内蒙古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提高农机装备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现在的智能农机,田野里的智能耕作正在激发粮食生产新动能。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5245.4万千瓦,保有量达到706.53万台套,其中拖拉机135.69万台、配套农机具245.93万台套;联合整地机械8903台套,播种机67.92万台套,免耕播种机14.49万台套。农机装备足,保障能力强,2024年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

  无人驾驶播种机驰骋沃野,植保无人机精准飞防,北斗导航收割机高效作业……无论是春耕夏管还是秋收冬藏,各式各样智能化的新型农机装备活跃在田间地头。

  科技强农、装备助农。内蒙古农业机械化正从“有机可用”向“有好机用”跨越。2023年,自治区农牧厅联合自治区工信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从耕种及田间管理机械等5个方面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内蒙古因地制宜探索重点农机装备产品创新、熟化定型和推广应用新模式,实现“研发、熟化、推广”协同推进,不断缩短产业化周期,目前已经建成6个熟化定型基地。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的田间,玉米苗已绽翠吐绿,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希望。

  “我今年种了1500亩玉米。播种的时候用了这个‘好帮手’,播种精准度和保苗率特别高。而且边播种边覆膜,省时省力的同时,比往年每亩节省了21%以上地膜使用量。”五原县顺源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马永平说。

  村民口中的“好帮手”,是指玉米水肥协同减膜增效膜侧精量播种机。这款播种机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路战远团队牵头研发,集成了地膜减量、精量播种、水肥协同与残膜回收等技术,具有结构设计紧凑、制造成本较低、适应性广、操作便利等优点,可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铺管、铺膜、覆土、镇压等作业,破解了旱作玉米等作物出苗难、产量低和覆膜作物地膜用量大、回收难等问题,实现了玉米等作物绿色丰产高效栽培。该机具成果入选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成果。

  “我们团队分别在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赤峰市进行了试验示范,今年的推广应用面积达56000余亩。研究显示,通过相应种植技术与播种机具的协同应用,地膜用量减少20%以上,作业效率提高15%以上,残膜回收率87%以上。”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保护性农业创新团队成员张向前说。

  农机研发智能化升级的同时,农机服务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目前,全区农机服务组织达到4515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214个。拥有农机原值100万元以上服务组织达到1712个、农机大户总数11万户。

  同时,内蒙古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机安全保障体系。各级农牧部门重点对接粮食主产旗县需求,主动沟通各级农广校、农口各类培训单位,将农机安全和惠农政策纳入培训内容,加大指导服务力度。

  今年春耕备耕期间,全区各级农机管理、农机监理和技术推广部门组成93个技术服务组深入基层开展服务,大力宣传农机惠农政策,扎实开展指导服务工作。

  据了解,下一步,内蒙古将加快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老旧农机报废及更新换代,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农机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农机装备支撑。(记者 韩雪茹)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