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精准施策激活帮扶资产 “四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效
本报记者秦铭明 近年来,清水河县将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作为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抓手,以“底数清、机制全、管得好、用得活”为目标,通过建账、立制、分类、科技四大举措,推动19项纳入盘活清单的扶贫(帮扶)项目资产中14项成功运营,剩余5项加速推进,让“沉睡”资产变为助农增收“活资源”。
建“三本账”:摸清资产家底 夯实管理根基
清水河县农牧局以“全面摸排、分类建档、动态更新”为原则,组建专班对2012年以来的扶贫及衔接资金项目资产开展“拉网式”排查,逐项核实核心信息,建立“三本账”与“四个一批”(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台账。不仅实现资产数量、类别、状态“一目了然”,更通过动态更新机制,实时记录资产运营、收益、处置变动,为每笔资产配上“身份证”,每项变动记好“明白账”,为后续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织“制度网”:健全管理机制 压实三级责任
为确保资产规范管理,清水河县从三方面织密制度保障网。一是出台专项方案,制定《清水河县贯彻落实“四个一批”要求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管护主体、责任分工与处置流程;二是推行“一项目一方案”,对运营良好项目细化管护责任,对效益不佳项目制定改造方案,对闲置资产探索盘活路径;三是压实“县级统筹、乡镇主抓、村级落实”三级责任,县级定期实地指导,乡镇研判解决问题,村级负责日常维护,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分类管:精准盘活资产 释放联农效能
按照自治区“四个一批”要求,清水河县对187个帮扶项目资产精准分类施策:134个“巩固类”项目强化日常管护,稳定收益;21个“提升类”项目投入技改资金、引进合作主体提质增效;19个“盘活类”项目通过产权流转、合作经营唤醒活力,如韭菜庄乡升级红色文旅基地、宏河镇为果品加工厂配备新设备并出租运营;23个“调整类”项目依规处置,如城关镇将原蚯蚓养殖场改造为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年租金收益3万元,带动7人就业,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与群众增收双赢。
科技督:数字化监管 筑牢规范防线
借助数字化手段,清水河县构建“平台监管+制度约束”双重保障。一方面,将村集体帮扶资产录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实时更新权属、运营状态等信息,实现“线上监管+线下核实”无缝衔接;另一方面,制定资产收益分配“四优先”原则(优先脱贫户增收、村集体公益、项目再投入、防返贫监测),并建立“项目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机制,化解潜在风险,保障收益稳定。
下一步,清水河县将持续深化帮扶资产精细化管理,紧盯收益分配统计、动态监管等薄弱环节,进一步唤醒“沉睡”资产,让帮扶资产持续发挥效益,为巩固脱贫成效、提升民生福祉注入持久动力。
热度排行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