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 |一弦一舞绘同心:乌兰牧骑走进南开唱响北疆赞歌
当悠扬的马头琴遇上南开的书香,当北疆的马蹄声踏响渤海之滨的校园,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之约启幕。9月28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天津站)”走进南开大学,这支从祖国北疆走来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与南开学子面对面,用文艺演出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此次演出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60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以歌舞为笔,以文化为墨,深入基层用艺术传递温暖,传递北疆文化的热情与豪迈。此次走进天津,再一次延续了这一初心,用悠扬的歌声、灵动的舞姿,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天津观众近距离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
艺彩飞扬获点赞 北疆风情引共鸣
“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现场如点燃的篝火,熔铸着北疆的热烈与艺术的璀璨。
演出在《我们是红色文艺轻骑兵》中拉开帷幕,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琴音如潮,呼麦《我的内蒙古》尽显辽阔。当《天边》前奏响起,乌兰牧骑演员李燕东手捧哈达从观众席缓缓走出,瞬间让剧场成为歌的海洋。《欢乐的那达慕》7位男演员以激昂旋律展现那达慕“摔跤、射箭、赛马”的热闹场景,让现场学子直观地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与北疆文化的独特韵味。
随后,在互动环节中,主持人手持话筒走到舞台边缘,声音清亮:“咱们内蒙古的马头琴上,都有个特别的标志,谁知道是什么,寓意着什么?”话音未落,观众席中有人说:“是骏马头!象征着草原上的奔腾力量!”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
接着问到内蒙古必吃的美食,观众席中抢着回答“手把肉!奶茶配炒米!”互动里,观众的回答带着向往。“这是一场北疆文化的接力。”观众张先生说。他此前去过内蒙古,对当地的人情、环境和发展印象很好。“内蒙古的传统文化,特别值得深入了解。”他期待通过这次演出,进一步的读懂乌兰牧骑,了解北疆文化。
把真情洒在基层 将红心代代传承
演出中的每一个节目,乌兰牧骑队员都精心打磨,将草原儿女的生活场景、精神风貌融入作品中,既有展现原汁原味的生活歌舞,也有融合现代艺术元素的创新节目。
“在乌兰牧骑待了十几年,很少来大学校园演出,这次能到南开大学,演员们都特别激动。”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牧骑队员苏德娜仁演出前不仅分享了演出感受,更详细介绍了节目创新思路与美好寓意。
作为乌兰牧骑“一专多能”队伍中的一员,苏德娜仁此次既是幕后创作者,也以舞蹈演员身份登台。她介绍,此次节目编排紧扣“北疆文化”,融入了乌兰牧骑巡演60周年的纪念意义,节目中既有老一辈艺术家莫德格玛经典的《盅碗舞》,也有展现内蒙古现代风貌的新节目,让校园观众感受了多元的北疆文化的气息。
苏德娜仁说小时候看乌兰牧骑演出,就被舞台上的风采吸引。她回忆,母亲特意为她找了位乌兰牧骑队员当舞蹈老师,“那时冬天再冷,老师也会带着我们反复练踢腿,压腿,她的坚韧劲儿我记忆犹新。”2008年,这份童年记忆指引她考入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牧骑,正式接过这份艺术传承的接力棒。
初入队伍的一次下乡演出,让她读懂了这份职业的重量。“第一次去敬老院,有位没有腿的老人,用手撑着挪了很远的路来看演出。”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她。17年来,跟着老一辈学习“吃苦耐劳,扎根基层”的精神,深入到牧区、敬老院为群众演出,苏德娜仁逐渐从青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乌兰牧骑队员,并参与创作编排。
乌兰牧骑的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星火”,带着这份红色力量,乌兰牧骑演员们会继续向更多人传递北疆的热情与温暖。
北疆学子的精神慰藉 外地学子的心驰神往
作为演出亮点之一,中国最美文艺志愿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乌兰牧骑队员苏勒亚其其格,带着乌兰牧骑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北疆文化魅力登台。为南开莘莘学子献唱《歌在飞》《歌游内蒙古》两首代表作。
她在演出中深情表示,希望用歌声传递草原的广袤与活力,更激情邀请同学们走进内蒙古,到北疆感受壮美风光与草原风情,来一场“偶遇”。
“看到乌兰牧骑,就想起我的家乡,特别亲切!”南开大学大一新生贺梦雪来自赤峰,在校园里见到乌兰牧骑巡演时,瞬间感受到了久违的熟悉感。
贺梦雪说,作为异乡求学的内蒙古学子,看到家乡的“文化符号”走进校园,不仅缓解了思乡之情,更盼着内蒙古的美被更多人看见——“我们内蒙古独特的民俗值得被熟知”。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牧骑队长李燕东说,此次演出以丰富的节目、创新的形式,将北疆文化的魅力播撒在校园,赢得师生满堂喝彩。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出打破传统舞台界限,队员们从观众席中走出,与师生近距离合唱、表演、互动,让大家沉浸式感受乌兰牧骑的热情。
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始终践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精神。这场演出既是文化传递,更是情感联结,既让北疆文化的魅力在校园扎根,也以文化为媒为内蒙古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
非遗文创展魅力 北疆名片韵悠长
除了精彩演出外,现场还设置中国文化与内蒙古特色茶饮、内蒙古非遗文创产品展示等环节。
“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乌兰察布——北京向西一步就是我们的家乡。”在内蒙古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区,作为展位负责人,乌兰察布市黄旗海畔文创主理人王冰表示,之所以带着乌兰察布“好物”走进南开校园,是想让北疆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给学子们。
“第一次品尝到内蒙古的奶食品、奶茶、果条,见到内蒙古特色文创,太惊喜了!”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鲍嫣然被来自乌兰察布的手工艺品深深吸引。
鲍嫣然是江苏人,在现场看到羊毛制品、羊奶制品以及民族特色小饰品,瞬间被打动,“看了这些,我已经想亲身去草原看看,感受那里的文化与风光。”她说。
演出场地外展示的文创产品种类丰富,既有冰箱贴、手工羊毛毡等小巧文创,也有民族服饰、特色发饰等手工艺品。这些产品部分出自乌兰察布当地非遗传承人之手。
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干事张扬则说,此次,乌兰牧骑精神与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高度契合,二者在爱国情怀与服务宗旨上同频共振,形成了坚实的文化纽带。这条纽带不仅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内蒙古的蓬勃发展活力,更推动北疆文化在交流互动中绽放精彩。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