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是内蒙古“十四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回顾“十四五”,内蒙古以文化为笔、以文明为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重点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绘就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美好图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稳步提高。
塑造文化品牌北疆文化建设亮点突出
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长期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北疆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要求,立足我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将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作为“六个行动”之一,加快建设文化强区、讲好北疆故事、提升内蒙古正面形象,让根植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从战略高度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推动北疆文化建设走深走实。一是深入开展北疆文化理论研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实施北疆文化建设工程,组织编撰《北疆文库》,不断完善北疆文化研究体系。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元上都、秦直道遗址、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二是广泛开展北疆文化宣传推广。加大媒体推介力度,尤其是加强同中央和各省(区、市)级媒体的合作,联动宣传推广北疆文化。依托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常态化开展北疆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让北疆文化出圈出彩。三是加强北疆文化内容生产创作。实施内蒙古文艺“培根铸魂”工程,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创作出大量文艺精品。2024年,内蒙古中短篇小说《蓝天戈壁》等3部文学作品、1位翻译家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电视剧《父辈的荣耀》获“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优质文艺作品,彰显出北疆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丰富文化产业推动多元业态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弘扬北疆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成熟的产业体系能够以市场化、创新化的方式有效激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总体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就业总量稳定增长,整体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繁荣,既体现于文旅融合的深化,也体现于从单一内容生产向“文化+”多元业态的扩展。一是推进文旅融合深化发展。“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强化文旅产品宣传,积极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视觉表达体系,培育特色商品体系IP,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提升非遗文创产品品质、档次和价值,助力旅游消费,培育文创产品自主品牌。二是积极推进“文化+百业”融合发展,催生更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如,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歌游内蒙古”一村一品乡村旅游品牌;推动文商旅融合,连续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集中展现区内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搭建更多区内外文化企业交流平台;促进文体旅融合,激发多元消费潜力,成功举办“十四冬”“蒙超”等体育赛事。三是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拓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场景,培育壮大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等数字文化产业。
深化文明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向上向好
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铸魂育人、固本培元的长期战略工程,更是汇聚社会共识、推动时代进步的强大引擎。“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制度建设、价值引领、模范引领等方面重点发力,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
一是形成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一套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如同“四梁八柱”一般,能够从根本上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运行。“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先后出台颁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志愿服务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精神文明建设铺设法治轨道,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予以固化并有效传承。二是强化价值引领。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2025年5月23日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内蒙古214个地区、单位及29个家庭、个人受表彰,创建数量创历史新高,展现了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卓越成效。三是在润物无声中树立文明新风。“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以榜样示范引领社会风尚,持续推动模范典型先进事迹进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精神文化服务。
其一,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坚持共建共享,引导各方面资金资源向公共文化事业倾斜,建设了一大批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渐构建起覆盖城乡、多元发展、均衡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其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构建“品牌活动+精准供给”矩阵,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每年举办“唱响北疆”全区群众歌咏展演、“舞动北疆”全区广场舞大赛、“村歌嘹亮”内蒙古村歌大擂台等活动,从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到旗县、盟市层层组织群众广泛参与,选拔优秀队伍在自治区平台集中展演,以自治区示范性活动带动全区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开展。其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和便利性、多样性。一方面,发挥线下优势,丰富服务种类,开展全民阅读、传统文化教育、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展陈等交流活动,依托公共文化场馆开设青少年艺术培训班、青年夜校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利用线上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创新文化服务形式,让优质文博资源直达基层。
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在促进文化繁荣、文明进步方面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这是全区各族群众以众志成城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毅力,奋力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的有力诠释。迈向“十五五”新征程,内蒙古将乘势而上、勇于担当,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魏嘉)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