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德商村镇银行47分钟搞定“救命钱”
本报记者袁新建 正午的阳光穿透落地窗,在智能叫号机闪烁的红光中,营业厅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突然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三位衣着简朴的访客站在三号柜台前,中年男子攥着泛黄的病历本,身旁的老妇人用布满皱纹的手攥着孙儿衣角,年轻妻子红肿的眼眶里还凝着未干的泪珠。
“同志,我父亲在ICU等着手术费!”男子声音沙哑,从贴身口袋掏出皱巴巴的身份证,“存单被水泡烂了,医院说今天不缴费就要停药……”他的手指因过度用力而发白,妻子突然捂住嘴发出压抑的啜泣,老妇人浑浊的眼中滚出泪珠,在深蓝色头巾上洇出深色痕迹。
柜员小王迅速调出电子档案,指尖在键盘上停顿——根据制度,补办存单需本人到场或公证授权。但此刻监护仪的滴答声仿佛穿透玻璃传来,她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远程系统核验亲属关系,同步联系村委开具家庭关系证明,协调医院出具加盖急诊科公章的病情说明。
“您别急,我们正在加急处理。”主管捧来温水,轻声安抚着颤抖的客户。后台运营中心打破常规流程,三组人员同时推进:法务部审核文件效力,风控组制定资金划转方案,客户经理驱车前往医院现场核验医疗证明。
当加盖鲜红公章的证明文件通过政务专网传回时,距离客户进门仅过去47分钟。系统提示音响起时,中年男子突然双膝跪地,被工作人员及时扶住。“这是我们该做的。”主管将取款凭证递过去时,发现对方掌心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冷馒头。
这场与死神赛跑的金融服务,让我们重新审视规则的温度。当电子签名在平板上划出轨迹时,窗外玉兰花正悄然绽放——制度从来不是冰冷的枷锁,而是守护生命尊严的铠甲。在合规的框架内,金融的温度正通过每道审批流程、每份核验文件,化作延续生命的希望之光。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