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频“破净”应对净值波动需理性
本报记者王明岗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现象频发,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难抵行情震荡,且破净产品数量出现了小幅增加,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6日,全市场28822只银行理财产品中,破净产品已达2036只,其中净值跌破“1”的有2003只,破净占比约6.9%。
近段时间,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工银理财、招银理财、交银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期先后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回应。“期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一定回撤,主要是受到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共振调整的影响。”一位银行理财负责人表示。
为何银行理财频频出现净值回撤?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业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这意味着,净值化转型已基本完成,“净值化时代”下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收益具有波动性。
破净值,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净值低于原始的发行净值。在大部分人心中“稳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此次为何会有多只破净值,不挣钱反亏钱呢?据业内人士介绍,理财产品纷纷破净的主要原因为四点,即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在下降、权益市场波动大、非标占比低、结构方面的原因。其中,非标资产具有稳定投资收益率的功效,不受股债市场波动的影响,但是非标资产占比相对较小,无法抵消掉股债收益率的下降,这也是导致理财产品破净的数量在增加。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理财产品出现的净值阶段性回撤,与理财产品赎回时的实质性亏损并不是一码事。若日后标的资产价格回升,或理财产品管理人策略得当,未来仍可能实现比较理想的收益。
保守型投资者尽量选择现金管理类理财
“开年以来,股市‘跌跌不休’,都跌‘麻’了,最近发现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开始亏损,心态上有点绷不住了。”一位购买了某行理财发行产品的客户向记者诉苦。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现象频发后,投资者的情绪反馈,印证了当下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需要调整的方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资管新规发布后,对银行理财产品提出“破刚兑、去通道、去非标”等诸多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向净值化转型,但部分投资者的投资观念尚未及时转变,一旦理财产品出现剧烈波动,就会令投资者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投资者的教育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亟需重视与改进。
综合来看,目前破净值的产品中,权益类资产和产品期限短的占比较大。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波动收益接受较慢的投资者,业内人士建议,面对新变化,投资者需谨记收益、风险成正比,了解理财产品特性后,购买与自身风险偏好相符的产品。若完全不能承受任何市场风险,可以选择存款产品。不建议选择投资股票、期货等市场的权益类理财产品。
总之,理财产品净值化是大势所趋,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与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投资者教育要在售前、售中和售后进行。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