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

乳山农信精准帮扶,特色产业“钱”景无限

时间:2025-09-21 09:12:27 来源:财会信报

  本报记者袁新建 在乳山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果园中的苹果宛如红宝石般挂满枝头,合作社里的梨香随风飘散,弥漫至山谷之外;渔港内,牡蛎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仿佛是大海馈赠的珍珠。

  在这片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土上,乳山农商银行秉持“金融为民”的初心,以创新服务为画笔,以特色产业为画卷,在广袤的田野、宁静的乡间以及繁忙的渔港码头,精心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目前,该行的涉农贷款余额已高达63.9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精准施策,解企业燃眉之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乳山苹妃果蔬有限公司的冷库前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将一箱箱精心挑选的苹果装上冷链车,准备发往远方。“这批特级果即将运往上海,那边的超市早已翘首以盼。”总经理崔青山满脸笑意,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回溯至2023年的金秋时节,苹果市场行情一片大好,崔青山敏锐地捕捉到了扩大生产规模的良机。然而,收购资金需现场支付,新扩种的200亩果园亟待购买有机肥,冷库的制冷设备也急需升级换代。面对高达150万元的流动资金缺口,崔青山一时陷入了困境,心中犹如压了一块巨石。

  正当他愁眉不展之际,乳山农商银行的“乳雁”红马甲服务队如及时雨般降临。他们深入企业,实地调研资金需求,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为崔青山量身定制了一套金融解决方案。很快,150万元的贷款便如春风般吹散了崔青山心头的阴霾。这笔资金犹如一场甘霖,让崔青山稳稳地抓住了市场机遇,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今,他的企业已带动周边200多户果农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在乳山,像苹妃果蔬这样受益于农商银行精准施策的企业还有很多。该行的“乳雁”红马甲服务队穿梭于田间地头,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打造信贷方案:为种植户提供“化肥贷”,确保化肥种子资金提前到位;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广“订单贷”,仅凭购销合同即可快速放款。截至目前,该行已助力106家涉农小微企业发展特色种植业,让乳山的苹果、梨、樱桃、葡萄、无花果等优质水果走出大山,走向全国20多个省市的农贸市场。这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更让涉农企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深耕网格,促产业蓬勃发展

  在乳山缘兴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秋月梨挂满枝头,宛如一个个金色的小灯笼,照亮了合作社负责人胡志的笑脸。他指着远处忙碌的村民们感慨道:“多亏了农商银行的鼎力支持,我们的产业才能如此蓬勃发展!现在合作社雇了20多个村民打理果园,每人每月都能挣到3000多元。”

  五年前,胡志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农业的憧憬,毅然决然地回乡创业。他用手头的积蓄包下了200亩荒地,种上了果树。经过三年的辛勤耕耘,果园规模逐渐扩大。随后,他成立了乳山缘兴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然而购买树苗、升级滴灌设施等处处需要资金,很快便因资金短缺而陷入了困境。

  就在胡志一筹莫展之际,“乳雁”红马甲服务队开展了一体化走访活动。他们了解到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后,立即为其办理了100万元的“鲁担惠农贷”。这笔资金犹如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让合作社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如今,合作社的400亩果园里不仅种满了秋月梨,还引进了金富士、维纳斯等新兴苹果品种。每到采摘季,果园里便热闹非凡,能带动50多个村民就业。胡志笑着说,现在村民们见了他都亲切地喊他“胡园长”,这称呼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喜悦。

  深耕网格的成效远不止于此。近年来,“乳雁”红马甲服务队创新构建了“六维网格体系”,将辖区内的44万名居民精准纳入601个行政村、95个小区、15条沿街商铺、24个专业市场、6个工业园区、4个港口及93个科局网格中。他们创新“信用工程筑基+整村授信推进+四张清单承接”模式,深化“村两委+金融机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四方协同机制,逐户对接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通过精准覆盖果业种植、粮食加工、水产养殖等26个特色产业及357个细分行业,主动上门开展需求摸排,全年累计走访超过2.1万户,贷款授信高达100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金融赋能,助渔乡扬帆远航

  在炎炎烈日下,乳山市海阳所镇小泓村码头上,刚上岸的牡蛎堆得像小山一样高,这正是闻名遐迩的“乳山牡蛎”。岸边一片繁忙景象,牡蛎养殖户于霞正和村民们一起分拣牡蛎。她感激地对农商银行的信贷人员说:“你们的贷款支持,就是我们养殖户最坚实的后盾!让我们有了扩大规模的勇气和底气。”

  去年,于霞看着市场对乳山牡蛎的旺盛需求,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她计划将养殖笼从30万笼增加到50万笼,然而这需要30万元的资金。那时她整天守在码头,看着别人家的养殖区不断扩大,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这时,“乳雁”红马甲服务队上门走访了。他们根据于霞的实际经营状况,为她发放了30万元的“地理标志贷”,解决了她的资金难题。于霞立即购置了养殖笼和牡蛎苗,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如今,她的养殖场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了当地牡蛎养殖的佼佼者。

  在乳山,像于霞这样的牡蛎养殖户多达2000多人。针对牡蛎产业“轻资产、缺抵押”的痛点,乳山农商银行深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价值,创新推出了“地理标志贷”。同时,他们还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组建“流动银行”下乡服务,把柜台“搬”到田间、码头、养殖区;通过手机银行实现贷款申请“秒批秒贷”;通过开展“金融夜校”,积极为养殖户们提供金融知识、风险防范、市场信息等培训服务,帮助养殖户们提升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这一系列举措惠及了近万名农户,截至目前,该行的涉海贷款余额已高达13.18亿元,不仅有力支持了牡蛎养殖产业的发展,还覆盖了海参、北美虾等多个水产养殖领域。蓝色海域因盛产扇贝海红等,成为渔民增收致富的宝藏地。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